伏,標志著一年里最熱的時期,俗語說“熱在三伏”。中國天文學會會員、天津市天文科普專家林愿介紹,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。我國古代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稱為“天干”,而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稱為“地支”。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,按序將天干中的一個字與地支中的一個字相互搭配,共有60種組合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六十甲子”。干支最早用來紀日,后用來紀年、紀月、紀時。
今年的夏至是公歷6月21日,從夏至日算起,第一個“庚日(庚戌日)”是6月26日;第二個“庚日(庚申日)”是7月6日;第三個“庚日(庚午日)”是7月16日,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(也叫頭伏)的起始日。
初伏持續的時間固定為10天,所以,今年的初伏就是從7月16日至7月25日;末伏(也叫三伏),是立秋之后第一個“庚日”。今年立秋是8月7日,往后找到的第一個“庚日(庚子日)”是8月15日,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。末伏持續的時間也固定為10天,所以,今年的末伏就是從8月15日至8月24日。初伏和末伏之間的時間,都是中伏,有的年份是10天,有的年份是20天。今年的中伏是20天,從7月26日至8月14日。
一般來說,“三伏”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,但受各種氣象條件影響,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氣溫未必出現在中伏,甚至不一定出現在“三伏”。但不管怎么說,“三伏”恰在小暑和大暑節氣之間,確實是盛夏酷暑時節。這一時節,全國多地都會開啟“蒸烤”模式,公眾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,采取措施平安度過。
夏至三庚便數伏:7月16日入伏“三伏”長達40天。天文科普專家表示,2022年從夏至日起后數到的第三個“庚日”是7月16日,意味著這一天是入伏的時間。相關信息:伏,標志著一年里最熱的時期,俗語說“熱在三伏”。中國天文學會會員、天津市天文科普專家林愿介紹,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紀日來推算的。我國古代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稱為“天干”,而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稱為“地支”。
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,按序將天干中的一個字與地支中的一個字相互搭配,共有60種組合,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六十甲子”。干支最早用來紀日,后用來紀年、紀月、紀時。
夏至三庚入伏是從“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,這就是所謂的“三伏”。
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時間有10天,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。2022年入伏時間7月16日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,這天為“乙巳日”,夏至后的第一個庚日在6月26日,為“庚戌日”。所以今年入伏的時間是7月16日。計算夏至的第一天是中國農歷計算夏至第三天的方法之一,意思是夏至第三天是第一天的第一天。古代天干地支合記時間,三庚子中的“庚”字是數字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任、桂”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,每10天重復一次。
夏支子辦夏三庚的秋天怎么算?根據歷書記載,“伏數會落在夏至的第三天”,意思是從夏至開始倒數,庚寅的第三天開始入睡,持續10天。這里的“庚日”指的是古代《干支吉日法》中以“庚”為前綴的日子。歷書還規定,節氣“立秋”后的第一個“庚日”,是最后一伏(即三伏)開始的日子?!叭臁笔歉鶕袊糯摹凹竟澐ā贝_定的。每年夏至后,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年中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。合起來稱為第三伏?;?,植物,花,花和花盛開-俗話說“三伏天熱”。
根據我國的傳統歷法,今天我們進入了夏季一年中最熱的“三伏天”。三伏指的是三個連續的時期:第
一.第
二.最后。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是第一個夏至的開始日,第四個庚日是中間夏至的開始日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后一個夏至的開始日,持續10天,但有些年份中間夏至持續20天,比如今年。
一般來說,在三伏天,三伏天的平均溫度是最高的。
導讀: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,入伏是三伏天的開始,但是對于三伏天時間的計算,民間有這樣一句話,夏至三更便入伏,這是怎么意思呢?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?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,就來看看我的介紹吧。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意思 “夏至三庚數頭伏”。
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。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歷中,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,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,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。 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,三庚中的“庚”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 夏至三庚數頭伏,我們根據這個口訣,可以算出每年的頭伏時間。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從“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,這就是所謂的“三伏”。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,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,陽光接近直射。
為何古人設定夏至三庚是頭伏 中國人在很早很早以前,就懂得“辯證法”。老子說:“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”。 易經里的“否極泰來”、人們對月相、寒暑、潮汐、興旺盛衰.....等等,都是“動態的”、“物質的”、“辯證的”看。
“伏”,是潛伏的意思。潛伏什么呢?原來潛伏著“寒冷”?!彼O而勝“、“盛極而衰”的道理誰都知道。
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,也就是”熱到了極點“,寒冷就已經潛伏其中了。這一天古人選在了“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。事實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是絕對正確的。 夏至吃什么傳統食物
1.“麥粽”與“夏至餅” 江南食俗,一般有麥粽、角黍、李子、餛飩、湯面等。
《吳江縣志》中記載:“夏至日,作麥粽,祭先畢,則以相餉?!比藗儾粌H吃“麥粽”,而且將“麥粽”作為禮物,互相饋贈。夏至日,農家還搟面做薄餅,烤熟,夾著青菜、豆莢、豆腐、及臘肉等,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,俗稱“夏至餅”。
2.熱面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,那叫“鍋挑兒”,據說有“辟惡”之意,吃熱面是為驅除邪惡,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。
3.清涼補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,因此,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、涼茶、酸梅湯等比較傳統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。而且夏天食物多調醋,少鹽、少姜、少蒜、味清淡,以粉面、瘦肉、青菜、瓜類等為主。
4.夏至羹 湖南長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,名“夏至羹”,民諺云“吃了夏至羹,麻石踩成坑”,“夏至吃個團(音為”坨“),一腳跨過河”,意喻力大無比,身輕如燕。
5.過水面 山東各地在夏至的這一天里是要吃涼面條的,也就是過水面,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,在湯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撈面吃,對于小孩子來說已經不只是吃飯了,更是一種游戲,充滿了樂趣。
6.狗肉 廣東人素有喜吃狗肉之習,陽江地區尤甚。而據有關資料記載,夏至殺狗補身,相傳源于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,六月酷熱,疫癘流行。秦德公便按“狗為陽畜,能辟不祥”之說,命令臣民殺狗避邪,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。
導讀: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?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?夏至三庚是推算入伏的日子,每到三伏氣溫逐漸升高,直到中伏時達到一個峰值,因此三伏天成了人們非常重視的一段時間,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計算方法,請看以下我的介紹吧。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數頭伏”。
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。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歷中,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,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,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。 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,三庚中的“庚”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 夏至三庚數頭伏,我們根據這個口訣,可以算出每年的頭伏時間。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歷書規定: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,意思是說,“從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 這里的“庚日”是指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中帶有“庚”字頭的那一天。歷書上還規定:“立秋”節氣后的第一個“庚日”為“末伏”(即第三伏)開始的日子。
“三伏天”是按照我國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確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日中帶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 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,按照我國傳統歷法,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“三伏天”。
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。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,每伏10天,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,比如今年。 一般說來,“三伏天”中又以“中伏”的平均氣溫最高。
為何古人設定夏至三庚是頭伏 中國人在很早很早以前,就懂得“辯證法”。老子說:“禍兮福所倚,福兮禍所伏”。 易經里的“否極泰來”、人們對月相、寒暑、潮汐、興旺盛衰.....等等,都是“動態的”、“物質的”、“辯證的”看。 “伏”,是潛伏的意思。
潛伏什么呢?原來潛伏著“寒冷”?!彼O而勝“、“盛極而衰”的道理誰都知道。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,也就是”熱到了極點“,寒冷就已經潛伏其中了。這一天古人選在了“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。
事實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是絕對正確的。 三伏天養生小常識 清淡飲食配綠茶,多吃苦味重調理。食療藥膳要以清熱解暑為宜。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藥粥養生:“每日起食粥一大碗,空腹虛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為飲食之妙也。
” 其他如清拌茄子、綠豆南瓜湯、苦瓜菊花粥均為消暑佳肴。而炎熱的午后,喝一口清香的綠茶,不僅清熱消暑,還能解毒止渴。 另外,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堿具有消暑清熱、促進血液循環、舒張血管作用,三伏天氣里吃些苦味食物,或飲用一些啤酒、咖啡等苦味飲料,不但能清除人的煩惱、提神醒腦,還可以增進食欲、健脾利胃。
俗稱夏至三庚便數伏。按農歷的規定,數伏,并不是從夏至數起,所謂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。 這就是說,在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是“初伏”,第四個庚日是“中伏”, 第五或第六個庚日是末伏,這就是所謂的“三伏”。 兩個庚日之間是10天,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不一定,最少是21天,最多是30天。 補充 什么叫“三庚” 我國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。
天干的數字有10個,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,壬、癸,地支的數字是12個,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。把天干與地支相配,就得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交叉配合60次,故稱60花甲子?!叭本褪怯錾?個“庚”字,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。
由于天干是10個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(閏年366天)都不是10的整數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。
伏,分為初伏、中伏、末伏,叫做三伏。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,這是因為逐漸夜短晝長,陽光接近直射。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,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,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。
不過,每天吸熱多,散熱少,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,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,天氣就最熱了。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后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,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。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,中伏天數不固定,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,中伏為10天,有6個庚日時,中伏為20天。
“夏至三庚入伏”而不是“夏至三更入伏”,這個“庚”是“庚日”的意思,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,2020年夏至到入伏有25天;
2020年夏至后第一個庚日時間:
2020年6月26日(庚子日)
2020年夏至后第二個庚日時間:
2020年7月6日(庚戌日)
2020年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時間:
2020年7月16日(庚申日)
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,三庚中的“庚”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
按歷書規定: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,意思是說,“從夏至日”開始往后數,數到第三個“庚日”便開始入伏了。
歷書上還規定:“立秋”節氣后的第一個“庚日”為“末伏”(即第三伏)開始的日子。擴展資料:
據天文專家表示,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,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,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,這時還在繼續蓄積,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。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。
夏至三庚數頭伏是我國農歷中,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,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,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。
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,三庚中的“庚”字便是天干中的數字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
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為10天,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,“頭伏”和“末伏”都是10天。但中伏的時間卻不盡相同,當夏至與立秋節氣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,中伏為10天,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。
數上9天是一九,再數9天是二九……數到“九九”就算“九”盡了,“九盡楊花開”,那時天就暖了。"三伏"是指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。夏至以后,雖然白天漸短,黑夜漸長,但是一天當中,白天還比黑夜長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,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。
再往后,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的熱量,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。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"三伏"。 從夏至后第三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(10天)、中伏(10~20天)、末伏(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算起,10天),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。 我國古代用天干、地支合并記載時間。天干的數字有10個,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,壬、癸,地支的數字是12個,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。把天干與地支相配,就得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……,交叉配合60次,故稱60花甲子?!叭本褪怯錾?個“庚”字,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。
由于天干是10個,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365天(閏年366天)都不是10的整數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。
“三伏天”是按照我國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確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日中帶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合起來稱為三伏。
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,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、悶熱的日子。所謂的“伏天兒”,就是指農歷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。
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 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
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??磥?,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三伏天,一伏是十天,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。所以,劃分三伏天,就是: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,為第一伏的開始天。比如,2006年的夏至,是西歷年的6月21日,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,28天之后,就是第三個庚日,所以,2006年的7月20日,就是第一伏的開始;十天之后,又是個庚日,也就是7月29日,就進入了第二伏;十天之后,又是一個庚日,也就是8月9日,就進入了第三伏。
這就是說,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后,都是很熱的,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,是最熱的。
“夏至三庚數頭伏”
——怎樣計算三伏天開始的日期
一.
“三伏天”的由來
三伏的最早記載見于春秋時代的秦德公二年,
即公元前
676
年,
三伏是初
(
頭
)
伏、
中
(
二
)
伏和末
(
三
)
伏的總稱。
“三伏天”是按照我國古代的“干支紀日法”確定的。
按農歷的規定,
數伏,并不是從夏至數起,所
謂“夏至三庚便數伏”
,也就是說,在夏至以后的第三個庚日(指干支紀日中帶有“庚”字
的日子)
是
“初伏”
,
第四個庚日是
“中伏”
,
第五或第六個庚日是末伏,
這就是所謂的
“三
伏”
。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組合日子的六十循環情況,有的時候初伏結束之后,不見得馬上就
會出現庚日,
這個時候中伏期間可能就會超過
10
天,
也就是
20
天的情況。
兩個庚日之間是
10
天,初伏與夏至之間的天數不一定,最少是
21
天,最多是
30
天。
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
,按照我國的傳統歷法,自初伏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“三
伏天”
。
一般說來,
“三伏天”中以“中伏”的平均氣溫最高。當然,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并
不十分科學,
并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,
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
現在“中伏”
,甚至不一定在“三伏”
。但不管怎么說,
“三伏天”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。
根據我國相關歷法,立秋后的第
1
個“庚日”
,是盛夏暑期“末伏”的起始日;立秋后
的第
2
個“庚日”
,是盛夏暑期“出伏”日。
“末伏”結束、
“出伏”的一天,也是“三伏”
天告別酷暑的日子。
二.
“三伏天”的日期確定方法
我國古代,
每年每月每日每時都有對應的干支,
年月日時的干支互不干擾。
天干地支是
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,
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,
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,
探究五
行(金木水火土)
,始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等十天干,及子、丑、
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十二地支,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
號。
把天干與地支相配,就得甲子、乙丑、丙寅、丁卯??,交叉配合
60
次,故稱
60
花甲
子。
“三庚”就是遇上
3
個“庚”字,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。
由于天干是
10
個,所以每隔
10
天就出現一個庚日,如庚子日、庚寅日、庚辰日等。一年
365
天(閏年
366
天)都不是
文檔沖億季,好禮樂相隨
mini ipad移動硬盤拍立得百度書包
10
的整數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
伏的日期不盡相同。
要確定夏至后的第
1
個庚日,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計算出來的。
因為“庚”屬
于天干,為簡便起見,此處僅列出天干日期的計算方法。
如已知
2010
年夏至日期為
6
月
21
日,求算入伏的日期。
將有關數據帶入公式
G=4C+[C/
4]+5y+[y/
4]+[3*(M+1)/
5]+d-3
(
其中
C
是世紀數減一(即年份前兩位)
,
y
是年份后兩位,
M
是月份,
d
是日數。奇數月
i=0
,偶數
月
i=6
。
G
除以
10
的余數是天干,計算時
[
]
內的數表示取整。
)
得出
G=9
,即天干的余
數為
9
,查天干地支編碼表,得出
6
月
21
日對應的天干為“壬”
,往后數到第
1
個庚日為
6
月
29
日(接著往后數到“癸”后再從“甲”開始)
,依次數到第三個庚日為
7
月
19
日,此
日期即為
2010
年入伏的初伏日期,往后推
10
天即為初伏的天數。
確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來確定末伏的起始日期,
中間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。
按照
規定,立秋后的第
1
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,已知
2010
年立秋日期為
8
月
8
日,將有關數
據帶入公式
G=4C+[C/
4]+5y+[y/
4]+[3*(M+1)/
5]+d-3
得出
G=7
,
即天干的余數
為
7
,查天干地支編碼表,得出
8
月
8
日對應的天干為“庚”
,此即為第
1
個庚日,所以也
就是末伏的起始日。
因此,
2010
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為
7
月
19
日,中伏起始日為
7
月
29
日,末伏
起始日為
8
月
8
日,共
30
天。
10
的整數倍,今年某一天庚日,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。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,所以每年入
伏的日期不盡相同。
要確定夏至后的第
1
個庚日,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計算出來的。因為“庚”屬
于天干,為簡便起見,此處僅列出天干日期的計算方法。
如已知
2010
年夏至日期為
6
月
21
日,求算入伏的日期。
將有關數據帶入公式
G=4C+[C/
4]+5y+[y/
4]+[3*(M+1)/
5]+d-3
(
其中
C
是世紀數減一(即年份前兩位)
,
y
是年份后兩位,
M
是月份,
d
是日數。奇數月
i=0
,偶數
月
i=6
。
G
除以
10
的余數是天干,計算時
[
]
內的數表示取整。
)
得出
G=9
,即天干的余
數為
9
,查天干地支編碼表,得出
6
月
21
日對應的天干為“壬”
,往后數到第
1
個庚日為
6
月
29
日(接著往后數到“癸”后再從“甲”開始)
,依次數到第三個庚日為
7
月
19
日,此
日期即為
2010
年入伏的初伏日期,往后推
10
天即為初伏的天數。
確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來確定末伏的起始日期,
中間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。
按照
規定,立秋后的第
1
個庚日為末伏的起始日,已知
2010
年立秋日期為
8
月
8
日,將有關數
據帶入公式
G=4C+[C/
4]+5y+[y/
4]+[3*(M+1)/
5]+d-3
得出
G=7
,
即天干的余數
為
7
,查天干地支編碼表,得出
8
月
8
日對應的天干為“庚”
,此即為第
1
個庚日,所以也
就是末伏的起始日。
因此,
2010
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為
7
月
19
日,中伏起始日為
7
月
29
日,末伏
起始日為
8
月
8
日,共
30
天。
相關文章